首页 > 资讯中心 > 热点热议 > 正文
孙文辉:花炮与文化
发布时间:2018-06-08 作者:辽宁烟花爆竹 浏览次数:18017

每当重大节日的夜晚,长沙城里常常是万人空巷,人们不约而同地涌向湘江岸边,为的是观赏一场仅仅只有20分钟的烟花表演。在文化生活日趋多元的当代社会,很少有哪一项活动像橘子洲上的焰火燃放一样,能够引动十数万人趋之若鹜、共同参与。

下午时分,警察已布满沿江大道,离焰火燃放还有一两个小时,大桥上的交通、行人开始疏导,地铁、巴士、的士,包括私家汽车,都停止运送前往橘子洲上的客人。政府对相关地段进行严格的管控,不是为了所谓的“环境污染”,而是为了花炮燃放的有序和参与者的安全。

自古以来,人们从来不会随意地去燃放烟花炮竹。而是在特定的时刻、特定的场合,来举办一场引起人们听觉与视觉高度关注的活动。

这个时刻就是节日。‍

一、“爆竹好惊眠”:文化的提醒‍

什么是节日?

节日,就是祭日。在南方古音中,“节”、“祭”同音、同义。

在汉字中,“节”,繁体字写作“節”,即指“竹节”,此字有“竹”,应与节日中的爆竹有关;甲骨文中只有“节”的字母“即”。

“即”,在甲骨文中,左边是个祭祀的器物,右边是个跪祭之人。《甲骨文字典》解释为“祭祀的名称”。可见“即”就是“节日”的原始之义。节日与祭祀是同一个源头。在殷商时期,祭祀可能还没有用到炮竹。

节日的本质是什么?

节日的本质就是文化提醒。比如说:一个国家的国庆定在某月某日,就是提醒国人,在历史上某一年的今天,我们的国家诞生了!这样通过节日的纪念活动,就唤醒了人们的一种国家意识。又比如一个人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是你来到这个世界的日子,而这天又是你母亲的受难日。这样就提醒我们珍惜亲情,珍惜生命。

唐人张说《岳州守岁二首》云:“夜风吹醉舞,庭户对酣歌。愁逐前年少,欢迎今岁多。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歌舞留今夕,犹言惜旧年。”就是对“年”的一种感叹。“爆竹好惊眠”就是以除夕的“爆竹”加化了新年的到来,完成了“年”的文化提醒。

 

二、“爆竹一声除旧”,祭祀中的文化‍

如果说节日与祭祀同源,那么爆(炮)竹就一定与祭祀有关。

《周礼·春官》中,分管春天祭祀的春官“大祝”所掌管的“九祭”中,第三祭即为“爆(炮)祭”。“爆”,就是炮、火烧,是先秦时期流行的一种火祭方式;但与一般火祭不同的是,爆祭要在祭祀时发出声响。而竹节在燃烧时,因受热会猛然炸裂而发出巨大的响声,能引起视觉与听觉的震撼,最能达到“爆”的效果,竹子自然成为了很受欢迎的一种祭品。于是“爆竹”流行开来。正是如此,当节字发展到周代,所有的金鼎文“即”中都加上了“竹”字头,说明爆竹以祭,不但在周代已经流行,而且成为了礼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人的“爆竹以祭”,一直延续到了火药的发明。南北朝梁时期宗懔所说的:“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荆楚岁时记》),汉代东方朔所说的:“以竹着火中,烞熚有声,而山臊惊惮”(《神异经》),都是燃烧一节节的竹筒、以爆炸声来驱除“山臊恶鬼”。

其实,在周代,用火爆真竹的办法不止是驱除恶鬼,而是更为广泛的“驱傩”(音nuó)。

“傩”,是原始人对所有“难”的统称,比如灾难、危难、困难,难题、难关、难产……。傩的初文就是“难”。原始人认为,难,是笼罩人周围的一种邪气。人遇到了难,就要想办法去驱除这种邪气,因此发明了巫术。施行这种巫术就叫作驱傩。驱傩的手段除了以巫舞施放符、咒之外,还要借助严厉的面具和爆竹的声响。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我们祖先的这种巫术称之为“迷信”,因为“傩”既是一种原始的宗教、原始的科学,也是人类艺术、乃至文化的源头。傩的观念,至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如桃符送福、门神辟邪、屠苏祝酒、竹报平安……。从巫术施行的咒语、咒辞,逐渐演变成为祝语、祝辞;接着又将其衍化为可视可感的文化符号:春联、年画、寿酒、鞭炮。

——人们把信仰变成了一种对旧的日子的告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宋人晁补之的“残腊初雪霁,梅白飘香蕊,依前又还是迎春时候,大家都备灶马门神,酒酌酴酥,桃符尽书吉利。五更催驱傩,爆竹起,虚耗都教退。交年换新岁,长保身荣贵。愿与儿孙尽老今生,祝寿遐昌,年年共同守岁。”(《失调名》)是对这一场景的生动描述。王安石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就是对这种告别与向往的诗意表达。

然而,炮竹也曾被当着“迷信用品”惹起非议:民国年间,政府曾采取强制的措施、社会也曾有强大的舆论禁止鞭炮的燃放。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全面废除农历,报纸也不许用农历纪日,邮局停止收寄贺年片,公安局上街查收卖烟花爆竹、春联的摊位。1930 年,上海西门有一户人迎财神,主人被带进公安局。1931 年,上海江北一名苦力在家门口放鞭炮,被警察抓住罚了三块大洋。1928 年正月初一,有个叫柴致和的国民党党员,走路时碰到另一位党员杨道中,下意识地拱手拜年;结果杨道中将此事打了小报告,柴致和被罚在孙中山遗像前站立十分钟……

至20世纪30年代,国家对春节的控制稍有松动,但对鞭炮的管理依然严格。

由于鞭炮是湖南重要的出口产业,同样是湖南经济命脉,1934年,省长何键开展危机攻关,组织经济调查研究所深入浏阳、醴陵实地调查,出版了《湖南之鞭爆》一书。书中《绪言》写道:

自鞭爆销路推及南洋与欧美诸国以后,鞭爆已非完全之迷信品,渐变成一种卫生品,因鞭爆具有排除瘴气及避免疠疫之作用,华侨外人,多习用之。此种用途之变更,意义至关重大。盖鞭爆既具有卫生品之性质,而卫生品又属日常生活之必需品,其需要自不易受购买力之影响;换言之,其销路当更有推广与稳固之希望,故鞭爆一业,前途颇堪乐观。

《湖南之鞭爆》全面调查了湖南鞭炮生产、销售、出口的情况,总结了湖南鞭炮业对湖南经济的贡献,指出发展鞭炮业的意义和途径,为湖南地方政府处理鞭炮行业的政策提出了建议,使鞭炮业的业态获得了改善。

虽然这些都已成为历史,但民国湘人处理鞭炮产业危机,将“非完全之迷信品,渐变成一种卫生品”,让爆竹回归到原始的驱邪、驱疫的理念,仍值得借鉴。

三、“东风夜放花千树”,庆典中的文化‍

庆典与人类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千百年来,它一直是人类认识自己、探索自身奥秘的重要途径。从以下各个学科对庆典文化的研究列表,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

庆典与文化

学科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结果

历史学

认识人类自身的历史

各地域、族群的风貌、习俗

呈现历史

人类学

人类文明总体框架和演化模式

了解庆典实况、宗教、艺术

认识人类自身

社会学

集团内经济、政治、社会关系

庆典过程、人群内相互关联

人与人的关系

心理学

了解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庆典中集体与个体的行为

认识人类心理

哲学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中的关系

庆典中人的思维方式

认识人的思维

文学艺术

寻找创作素材

了解人与环境

创造作品

由此可见,庆典文化对于人类自身,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庆典,大都以同一种信仰体系为基础,在同一群体中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文化学者们普遍认为庆典有两大功能:一是满足个人的需要,二是维护社会的稳定。

很显然,花炮文化是庆典文化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而且,它往往出现在庆典中的高潮部位。同样,它具有庆典具有两大功能:满足个人的需要,维护社会的稳定。

这不是虚言。

首先,我们从满足个人的需要来考察:庆典,是群体性的活动,每一个个体在参加庆典活动后,会逐渐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在心理上出现一种特殊的释放功能:庆典的欢乐能使参与者获得劳累后的轻松、重压下的释放、烦恼中的忘却、苦痛间的解脱,从而达到一种新的心理状态。当庆典进入高潮,参与者进入一种迷狂状态。如果此时此刻花炮与焰火如期绽放,人们产生心理共鸣、便有一种心花怒放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向上的、向善的、健康的、有益的,因此又是美好的。花炮文化在不知不觉中为心灵的净化,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贡献。

其次,就维护社会的稳定而言,也是有文化依据的。

人类学的研究认为:在所有大型的庆典活动,如奥运会、狂欢节、元宵灯节、龙舟节、姑娘节……中,人们之前的地位差别、性别差异、服装差别和角色差别,都统统消失了。他们参与同一庆典,能体验到一种群体的团结,一种不受社会等级结构约束的本性的联系,从而形成了一种“共同情谊”。“这种情谊并不抹杀个性,相反它使个性获得解放,不再对一般的规范亦步亦趋。……他们世俗权力的丧失得到了补偿,获得了神圣的力量,弱者的力量。”当花炮、焰火将庆典推向高潮时,这种和谐而又令人振奋的力量得到强化,生活灿烂如花的美好感觉将油然而生!

回顾人类的历史,庆典的高潮形式,是各式各样的:原始时代的《葛天氏之乐》,是以“总禽兽之极”而达到高潮;西班牙西红柿节是以番茄大战收场;奔牛节的高潮在男人与牛群的狂奔;巴西的狂欢节最后就是醉酒与派对狂欢……总之,在焰火出现之前,世界各地的大型庆典的高潮,多是混乱与疯狂。

自从有了炮竹烟花,人们的内心的狂喜与宣泄赋予了一个叫做“焰火”的新的形式。这一形式,安全而又文明。

炮竹烟花,让人类的庆典走向了一个新的时代!

近些年来,中国人的日子过得好了起来,但总总觉得生活少了些什么?人们回望传统渐渐意识到:这些缺失的东西,就是年的味道、节的味道、乡村的味道、儿时的味道。

作家冯骥才在《年味》的文章中写道:

 “年味”,并不是物质的丰盛,而应该是文化的丰盛。浓浓的年味,其实是被我们自己的无知所消解的。它缘于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及其价值的无知,对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的无知。

他接着说道:

年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我用四个字来概括———驱邪降福。喜庆、吉祥、平安、团圆、兴隆、长寿、富贵,这些都是年的意蕴,它们凝聚了人们对生活、对生命的所有的美好祝愿。……几千年来,无论是贴春联、吃年夜饭、祭祖,还是守岁,燃放鞭炮,拜年等等,这些年文化的方式代代延续,其实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此中包含着无比强大的民族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中国人每过一次年,就深化一次我们民族的亲和力、凝聚力,也就是加强民族的生命力。这是中华文化最深刻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的至宝。

近些年来,由于某些人轻视精神的意义,也就漠视了相关的文化。他们屈于“环保追责”的压力,简单地、粗暴地、笼统地禁止一些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对民俗所承担的民族精神与情感造成了新的危机。这种危机,比工业化对大气的污染还来得更为广泛与深刻。

对这些人来说,他们可以拒绝烟花炮竹,但不能拒绝人民的庆典、国家的庆典.因此,我们要把“花炮文化”,转型做大为“庆典文化”,要从文化的高度来继承传统、发扬传统、享受传统,享受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信息,期待您的精彩评论!
二维码辽宁烟花爆竹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