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过一句这样的表述:“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寥寥数字却浓缩成父辈们的“花炮人生公式”。
父辈是较为典型的中国农民,农民对土地、庄稼都有着宗教般的眷恋与热情。所以纵然是在花炮之乡,早期的花炮生产,充其量只能算是农闲时的一门副业。
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成效突显,中国经济呈现着爆发式的增长。世纪之交的99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马云在杭州家中创办了阿里,马化腾创办了腾讯,陈天桥创办了盛,缔造了一个个创业神话。巧的是,也是在这一年,我们的父辈做了一个极为冒险的决定----洗脚上田,上山办厂。对于靠天讨日子的中部农民来说,办厂谈何容易呀。这需要拿出一辈子的积蓄,透支所有的信用,赌上半辈子的沉浮。也许是为了身边娃、枕边人,也许是不甘落后。可就是这个抽了几袋闷烟后的决定,却开启了花炮工业化的进程。如果你认为这不足为奇,也就是几袋烟的事情。那我可以告诉你,50万对于当时的马云、马化腾都尚属不易,更何况仅凭耕种的“佃农”。在我们这些花炮人眼中,这个决定甚至乎可以与当年邓爷爷南巡时所画的那个圈相提并论。
“农不如工”像符咒般的灵验,十几年的努力,着实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如果你来到花炮之乡,会惊讶的发现,即使在毫不起眼的县隅乡村,时常能看见漂亮的小洋楼小轿车。这里的农民大多都开始买菜做饭,朝九晚五的上班了。随便问个人,都能给你讲上几个花炮老板的创业传奇。如果你认为成功竟简单得连农民都没有难度。那我要告诉你,任何成功的背后,往往都有不为外人知晓的艰辛,都是以无比寂寞的勤奋为前提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青春年华。成功只是一个结果,也许水到渠成,也许永无来日。
然而行业发展总是在跌宕中前行。时至今日,在花炮工业进程中,工厂的机械声与市场的需求声之间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买方市场效应突显,行业门槛在不断提升,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这给已近暮年的父辈们出了一道难题。本已趋于平静的工作生活再起涟漪,好似才熬到解甲归田享受天伦的那一天,却被告知“退休”年龄延长了。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正当有人关门开溜,悲观绝望的时侯,我们的父辈却重新披上战袍,转战沙场。“工不如商”的预言终究还是应验了。父辈们也只能纷纷走出厂门,开始向市场奔走,带着“刘姥姥进大观园---洋相百出”的稚气,在异域他乡、街边巷旁都闪现着他们的身影。也许他们的“塑料普通话”让你听着有些费力,也许他们是你见过最土最俗也是年龄最大的推销员。可当他们信心满满手舞足蹈的给你形容着花炮的千年传承,为你展现着绚丽多彩喜气满满的烟花技艺时,你能感知到那股满满的正能量。
当下正经历着花炮市场严峻的黑夜,似乎还没有任何终结的迹象,可父辈们却犹如当年牛棚中的顾准,依然全身心的投入在思考、工作之中。曾经只知柴禾稻麦、镰犁耙锄的他们,现在也开始讨论终端建设、花炮连锁这类似懂非懂的话题了。
是呀,从农田到工厂到市场,父辈们终其一生所经历的这些转变,又岂止180度呢。也许最初他们步入花炮的行当,是冲着脱贫致富而来。如今他们不离不弃不断蜕变,一定是朝着梦想追逐而去。回顾父辈的花炮人生,一部完整的普通农民创业史,改革开放的微缩版,甚至可以入选哈佛案例。
他们让我们坚信改变是可能的,梦想是真实的,未来是真的会到来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作者:上栗盛鼎烟花公司总经理 程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