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春节来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过大年,与手机抢红包的火热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耳边的烟花爆竹声的冷清,不仅仅是各地的限购和禁放,也是老百姓的自己选择。
烟花爆竹消费量逐年减少
爆竹声中除旧岁。烟花爆竹曾经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喜庆活动的重要标志,也已经成为世界各地重大活动的一种普遍仪式性内容,但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国个各地雾霾的严重,烟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媒体报道,北京烟花爆竹的销售时间已从过去的20天缩短至10天,销售点也连续多年减少。今年全市准许的零售点719家,比去年减少200余家,下降23.7%;其中五环内的零售点仅有222家,比去年少102家。这是春节期间北京烟花爆竹零售点连续第六年减少。当然,这与猴年春节的烟花网络销售有一定关系。
而据网上消息,哈尔滨市鞭炮烟花专营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称,哈市烟花爆竹批发数量比去年减少30%以上。而雾霾最严重的河北省,石家庄、保定、衡水、邯郸、沧州、廊坊、秦皇岛、承德、张家口等地为有限制燃放,邢台主城区内已经全面禁止燃放。
放烟花进入到了理性消费阶段
最近几十年,社会对于烟花爆竹的认识经历了复杂的过程。首先是改革开放后,很多人富裕起来以后将烟花爆竹作为了过年炫耀和展示家庭实力的工具,导致爆竹声音越来越大、烟花飞起来的高度越来越高,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每年春节前后都会导致大量的人身财产损失,社会上开始兴起禁止燃放的舆论氛围。
接下来,在有关部门懒政和新新人类的舆论压力下,一线大城市开始执行了严格的禁止燃放措施,伤害没有了,可寂静无声的春节彻底失去了年味,随之而来的并非只有烟花的厂商倒霉,也带来了各种新年消费的低迷,春节越来越失去吸引力,社会传统文化更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
此后,要求恢复燃放的舆论占据了上风,部分城市陆续开始将禁止变为限制,从产品销售、燃放时间、燃放范围做出规定,包括北京在内的大城市又恢复了春节的感觉,因烟花爆竹导致的社会问题也得到了控制,可以说是做到了节日气氛与现代化生活的兼容。
这两年,随着雾霾问题的突出,老百姓开始更加重视环保,开始陆续减少购买量,中国春节的烟花爆竹使用进入到了理性阶段。
烟花无罪,春节需要爆竹声
烟花爆竹作为传统中国新年的重要年俗,至今还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之内都不可能被杜绝。
雾霾不是烟花带来的,不能因为有雾霾就禁止燃放。烟花燃放了几千年,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只是极其短暂的几天时间,而雾霾产生在最近几年,在没有燃放的350里也几乎天天存在。雾霾会在几天内加重空气污染,可烟花并不是主因,也更不能因噎废食。
烟花会造成意外伤害,包括火灾或者人身损害,但只要严格执行规定操作程序和各项消防措施,可以将危害降低到最低。在世界上,风险无处不在,卡拉OK也一样会存在风险,更不要说开汽车、坐飞机,我们不能因为有危险就逃避。
还有,烟花产业在中国有非常庞大的就业人群,甚至一些地方是以此为生,盲目的取消或者禁止,保护和创造了新产业的同时也伤害到了原来产业,需要有自然而然的过渡。大名鼎鼎的熊猫烟花都已经不得不改名金控。
此外,从更大的意义上来讲,一个连鞭炮声都觉得刺耳的民族未来只能被敌人的炮声震耳欲聋,如果我们的年轻人连爆竹都不能拿、连烟花都看不得,数十年的建设成果靠什么来维护?
其实,烟花爆竹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已经深深的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很难用行政的手段粗暴的割裂开。对烟花的管制是正确的,老百姓对烟花的感情也是真挚的,适当的加以引导,安全燃放、合理燃放,将安全和健康放到追求节日气氛的第一位,我们都做出理性的选择,也许才是唯一合适的方式。烟花没有罪,更不应该被强硬的从过年中驱逐出去,但我们可以让过年更祥和,让烟花更绚烂,两者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