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周刊》用了20多分钟的时间,较为详实地报道了对烟花爆竹禁放、限放的理解与分析,并且通过对北京、江苏、上海等几个大城市政策的比较,透露了官方媒体对烟花爆竹禁放还是限放的态度。
经过长时间的雾霾困扰,民众及媒体对“烟花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元凶”这一观点已然推翻,报道中也较为客观的阐述了烟花爆竹短时间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新闻的主要论点也不在于烟花爆竹是否污染环境,而在禁放、限放烟花爆竹哪个是更为进步、民主的做法。从论点上也能看出,烟花爆竹所谓的严重污染本已经清者自清,这个不白之冤也在时间的洗礼下慢慢昭雪。
报道中使用了北京2005年禁放时公安干警巡查有人偷放烟花爆竹时拍的一段视频。这个视频体现出的是对烟花爆竹一刀切时,热爱民俗文化的那部分市民依然难以割舍的热爱,而公安干警巡查时则耗费了极大的管理成本。当改为限放时,大家都能有序地在指定地点燃放,觉得烟花爆竹嘈杂的不会被影响,热爱烟花爆竹的仍然能感受到美与乐,大家各取所需,同时也便于环卫工人清扫、公安消防监督风险。
同时,又以江苏的不禁不限、宣传为主与上海的一刀切做了对比。报道中显示,不禁不限的苏州春节期间的空气质量与禁放的上海基本无二,同时也援引国家行政学院竹教授的话:“公共政策的制定,应该尽量照顾到少数人的需求,赞扬苏州在对待烟花爆竹方面的态度以及公共政策制定上的科学与宽容。”同时又以烟花爆竹燃放为药引,明确我们的未来应该是将“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需要以老百姓的要求为导向,不能拍屁股制定个政策就让老百姓立马接受,这与社会发展相悖。
2016年以来,央视罕见的多角度报道了烟花爆竹,同时媒体态度也越来越客观明确,这一方面说明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在环保安全上做的功夫开始得到了社会与媒体的认可,另一方面也说明民众与媒体对烟花爆竹的所谓污染也越来越清楚客观。
同时,社会的发展对政府转型的要求也迫在眉睫,对待烟花爆竹的态度正如报道中竹教授所言,其实折射出的是执政方针的转变。服务型政府的宗旨是对民众愿景的尊重和宽容,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上要更民主和智慧,一刀切显然是没有考虑到管理成本与施政效果。
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汇集,烟花爆竹近年来严峻的媒体形势已经开始缓和,严苛的政策寒冬也正在慢慢消散。可以预见的是,企业如果继续强化文化宣传、产品研发,烟花爆竹是不会出现大的滑坡,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美好的未来。